
走进技术专栏,解锁前沿科技
轻松掌握测试知识,率先成为科技达人
2025/08
11
晶闸管的工作原理及其与三极管的区别
晶闸管(Thyristor),又称可控硅整流管(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SCR),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电子器件。它的电路符号包含三个电极:阳极(A)、阴极(K)和控制极(G)。与常见的三极管或MOS管不同,晶闸管的控制方式具有独特特性,使其在大功率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午夜18禁免费观看测试科技今天来给大家讲讲晶闸管的工作原理及其与三极管的区别。
晶闸管与三极管控制方式的差异
对于三极管或MOS管这类半导体器件,其控制方式相对简单直接:
当控制端(基极或栅极)施加适当电压或电流时,器件导通
当控制信号移除时,器件立即截止
控制信号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器件的导通状态
而晶闸管的控制方式则显著不同:
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施加正向电压时,若控制极无电压,晶闸管保持截止状态
当控制极施加触发电压后,晶闸管导通
触发后,即使移除控制极电压,晶闸管仍保持导通状态
无法通过控制极来关断晶闸管
这种"一触即发、持续导通"的特性使晶闸管成为"半控型"器件,只能控制其导通,不能通过控制极控制其关断。
晶闸管的工作原理
要理解晶闸管的独特行为,需要分析其内部结构和工作机制。
半导体结构
晶闸管由四层半导体材料交替构成(P-N-P-N),形成三个PN结:
最上层为P型材料(阳极)
接着是N型材料
然后是P型材料(连接控制极)
最下层为N型材料(阴极)
这种结构可以等效为两个互连的三极管:
一个PNP三极管(Q1)
一个NPN三极管(Q2)
导通机制
当控制极施加正向电压时:
Q2(NPN)的基极获得电流而导通
Q2导通后为Q1(PNP)的基极提供电流通路
Q1随之导通
Q1的集电极电流又为Q2提供基极电流
形成正反馈回路,即使移除控制极电压,两晶体管仍互相维持导通状态
这种自保持的正反馈机制解释了为什么晶闸管一旦触发就会持续导通,而不需要持续的控制信号。
关断条件
由于控制极无法关断晶闸管,必须采用其他方法:
降低阳极电压:使阳极电流降至维持电流以下
施加反向电压:在阳极和阴极间加反向偏压
强制换流:在外电路中采取措施中断电流
晶闸管与三极管的比较
晶闸管的优势与应用
尽管在控制灵活性上不如三极管,晶闸管在以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高电压大电流能力:可承受数千伏电压、数百安培电流
低导通损耗:适合大功率应用
简单驱动:只需脉冲触发,不需要持续控制信号
高可靠性:结构坚固,适合恶劣环境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
可控整流:将交流电转换为可控的直流电
电机调速:交流/直流电机的速度控制
温度控制:电加热设备的功率调节
照明控制:舞台灯光、城市照明的调光系统
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高压直流输电等
晶闸管的类型与发展
除基本型SCR外,晶闸管家族还包括多种衍生类型:
双向晶闸管(TRIAC):可双向导通,用于交流控制
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可通过门极控制关断的全控型器件
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结合GTO和MOSFET优点的高性能器件
MOS控制晶闸管(MCT):用MOS结构控制的新型器件
这些发展弥补了传统晶闸管的部分缺点,扩展了其应用范围。